我與台塑六輕漁業輔導計畫一起成長

2016-11-01 / 農漁業輔導

我是在雲林長大的漁家子弟,家裡外公、爸爸等三代都在從事養殖業,從小就耳濡目染在魚蝦等水產世界中。也因為家裡從事水產養殖,瞭解水產養殖這個行業是個靠天吃飯的傳統產業,憑靠的是個人養殖操作手法、技術以及對自然環境的高度依存性,加上受到颱風、寒害、暴雨、疾病...等突如其來的災難,均可能使養殖業者在一夕之間血本無歸,前一年所成功賺的錢,可能明年又賠個精光,充分了解水產養殖所存在的挑戰和高度風險。

因為從小就接觸及熟悉傳統的養殖世界,高職畢業毅然決然的選擇了澎湖科技大學養殖系就讀,一路唸到了研究所,學到許多養殖科學及學術管理新知,更激發我想要從事養殖相關產業的決心。畢業後,我和一般養殖系學生的出路一樣,先做水產相關學術研究及到食品廠上班,因為一直心繫著家鄉的環境和家裡的漁塭,剛好遇到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執行的漁業輔導計畫應徵駐地工作人員,工作地點又在麥寮,便自告奮勇的向高雄海科大黃榮富教授應徵駐地人員一職。

一開始很開心的想說,可以在自己的家鄉從事養殖相關的工作,除了可以學以致用外,也可以回鄉陪伴父母及家人,但困難點才正要開始…。

因為老一輩根深蒂固的傳統養殖觀念,養殖業要賺錢必須利用傳統的高密度養殖方式,才能增加單位面積產量和利潤;依學校所學知道高密度養殖和投餵大量飼料會導疫病感染機率和換水需求大幅增加,相對提高養殖的風險和水土環境的負荷,便開始思考該如何朝向環境保育和永續經營的方向進行調整,搭配上科學化方式如水質、病菌量測等養殖管理、管理技術提升、漁病防治和產銷履歷等策略,做好養殖管理工作;而這需要時間去做改變。

每天除了要照顧自家的魚塭外,也要巡視輔導計畫的養殖戶魚塭,責任亦十分重大,處理漁民現場養殖上的疑難雜症和養殖問題,亦適時的反應並搭配輔導團隊進行處理,相輔相成。

因此,先從自家的魚塭池子開始著手,放養前落實魚塭整池、曬池、養水及消毒等工作,放養魚苗時選擇體質健康優質種苗,養殖期間定時監測水質及紀錄投餵資料等了解魚隻生長狀況和環境品質,收成完畢後更進行全池日曬、翻土及消毒等管理工作,確保日常養殖工作能順利進行,畢竟,家裡的魚塭先搞定,才有辦法協助鄉親處理養殖魚塭的問題。

而團隊部分,為掌握當地主要養殖池病源菌的變化情形,以提醒漁民需適時進行水體消毒;為達成此目的,團隊建置駐地實驗室,藉由駐地人員佳樺在實驗室利用快篩方式的檢測知病菌量後,提供養殖戶正確的水體消毒方式,有效提高生物活存率。經由團隊指導下,漁民在進苗前先行環境水體消毒,魚苗較未消毒前,平均提高至5成以上的活存率。

另外,發現當地的文蛤養殖普遍因為底土長年未更換及收成後未充分翻土曬池,文蛤常會有停滯生長的情形。經與團隊老師討論和實驗室操作後,認為利用環境改良劑益生菌和醱酵料可刺激文蛤生長,可是此觀念與想法,不同於以往的傳統養水藻的操作手法,如何能獲得鄉親的認同呢。於是在取得外公的同意後,先在自家文蛤養殖池先測試,發現成效良好,可成功縮短文蛤養殖時間。有了自己實際操作且成功的經驗後,團隊便著手在麥寮當地建置駐地益生菌中心,可直接生產新鮮且符合當地環境的益生菌和醱酵料,再由輔導團隊和佳樺推廣給週遭的文蛤養殖戶,在使用團隊的方法後,有效改善及縮短漁民文蛤養殖期2個月(10個月)。

也因為和團隊有實際改善案例和輔導成績,漸漸的當地漁民也放心讓團隊以科學化管理方式,進行養殖技術輔導,到了每月固定領取益生菌時間,就可以看到駐地益生菌中心看到許多漁民熱絡地和團隊教授進行養殖技術和經驗交流。

看到輔導戶的魚養好了,活存率增加了,佳樺知道銷售管道也是十分重要的課題之一,於是在團隊的協助下,輔以先前在食品廠的工作經驗,研發出了臺灣鯛香腸、台灣鯛水餃等食品,輔以台塑企業和輔導團隊合辦的「農漁業成果觀摩會」進行產品行銷和廣告,希望藉由多元的產品增加當地養殖的銷售管道,創造出更好的產值,作為帶動青年回鄉工作的契機,讓工作與陪伴家人能同時存在,為漁村注入源源不絕的活力。

非常感謝台塑六輕能提供漁業輔導計畫,除可以讓自己學以致用外,可以和周遭鄉親一起從事養殖產業一起成長,且對當地養殖產業幫助極大,也很感謝高雄海洋科大漁業輔導團隊平常對漁民養殖問題的處理和不遺餘力的照顧,利用科學化管理方式,協助漁民更加瞭解自身養殖魚塭狀況,利用不破壞環境的方法協助即時解決養殖技術問題,增加養殖基本知識,減少因為環境管理和細菌、病蟲害因素而提生作物產量,讓當地養殖產業能永續發展下去。